开幕节目舞剧《五星出东方》谢幕。
为期四个月的首届“中华文化节”圆满结束,汇聚超过150个本地以及内地不同省市的优秀艺团及单位、超过4000名演艺人员在港举办逾250场演出和活动,涵盖音乐、舞蹈、戏曲、跨媒体、电影、展览、讲座、嘉年华,以及相关的延伸活动,线上线下参与人次达90万。
“中华文化节”由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呈献、康文署辖下的弘扬中华文化办公室策划,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以提升市民的国民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开幕节目舞剧《五星出东方》两场皆全院满座,紧接于沙田大会堂及新城市广场举办的《多彩华艺》嘉年华亦吸引逾万人次参与,将中国表演艺术的魅力从剧院延伸至社区,市民亲身体验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具节庆特色的互动工作坊,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此外,文化节期间举办了逾20场免费的“普及中华文化艺术专场”,涵盖具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舞蹈和戏曲演出、公开彩排及电影欣赏活动,吸引了7000多名师生及社区人士参与,让他们亲身体验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提升文化自信。
康文署的品牌项目“中国戏曲节”今年起成为“中华文化节”的重要一环,成功拓阔观众群,延伸活动的形式亦更多样化,除讲座、艺人谈、大师班、展览和电影欣赏外,今年更带来了同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剧种北路梆子和山东柳子戏,亦有放映以《西游记》故事为主题的绍剧电影。为接触更多年青观众,今年戏曲节新增“校园戏曲漫游”导赏活动,与香港演艺学院合作组队外展到访10间中小学和特殊学校,透过示范和互动形式介绍京、昆、粤等不同的中国戏曲剧种,为学生打开认识中华文化的大门。另外,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堂举行的京剧示范演出,成功吸引大批市民和旅客驻足观看。
“中华文化节”亦成为艺术家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果的一个重要平台,艺术家在保留珍贵传统价值的同时亦与时并进,例如舞剧《五星出东方》让国宝文物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和千年互融互通的风貌透过创新的舞蹈语汇展现;新编粤剧《大鼻子情圣》改编自同名法国名剧,展现粤剧中西兼容的特性;《龙承九子》艺术设计IP作品展览及讲座则以多元艺术表现形式诠释“龙”的文化内涵。
文化节中不少节目亦体现文化传承的精神,其中与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香港会员总会合作筹办的《大师传艺·寻古知新》讲座系列由多位艺术界知名人士讲解各自专长的文化艺术范畴;《鼓博群雄·地动山摇》绛州大鼓与其承传者鼓乐演奏会则邀请了一批曾亲赴山西绛州学习鼓乐的本地年青鼓手参与演出。戏曲节中除举办多场昆曲大师班予有兴趣的公众人士参与外,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演员亦曾到访八和粤剧学院与年青学员交流。
今年上海成为首届“中华文化节”的焦点城市,康文署安排了上海京剧院和上海民族乐团以强大阵容来港演出优秀作品;香港艺术馆则与上海博物馆合办与中国芳香文化艺术有关的展览;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堂举办上海市嘉定区以传统技艺和手工艺为主的非遗项目交流展,展示海派独有文化魅力,促进沪港两地交流。
压轴舞台演出节目—舞剧《花木兰》以崭新舞台表演手法诠释家传户晓的代父从军故事,两场演出均座无虚席;配合同期举行的“甲辰年中秋彩灯会”,让首届“中华文化节”在团圆欢庆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首届“中华文化节”的精彩节目回顾短片,以及部分展览、讲座和大师班的内容现可在“中华文化节”网站内重温,有兴趣的人士可浏览相关网站。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