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乐庭。
由香港浸会大学(浸大)暂任首席创新总监刘乐庭研发的“自动多重诊断系统”,在世界卫生组织(世卫)出版的《2024年资源匮乏环境中创新卫生技术简编》被推荐为有潜力为低至中等收入国家的医疗体系作正面贡献的创新技术。
可快速检测多种病原体
“自动化多重诊断系统”有三个组成部份:分析机、微流体试剂盒和软件,能在1.5小时内同时检测42种呼吸道病原体,包括28种病毒、11种细菌和3种真菌,毋须依赖实验室、设备和技术人员,仍能保持优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可供市场使用的技术
该系统除了整体表现优越,亦在成本、测试时间以及同时分析多重标靶方面具有优势。它是《简编》中所收录的21项重点医疗技术下的“技术原型类别”之一,其“技术完备等级”(TRL)被评定为 TRL 8,代表该技术已经过大规模测试,在有更多数据支持下将能通过监管部门的审批。
“自动多重诊断系统”由刘乐庭领导的本地研究团队开发,自2015年便开始构思研发全自动、准确、快速和低成本的多病原体分子诊断设备。随着对快速和去中心化诊断技术的需求于2020年大增,该系统可同时检测40种病原体,包括引致2019冠状病毒病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2”。
推动公平普及和去中心化检测
刘乐庭指出,“自动多重诊断系统”可识别传染病甚至非传染病,亦适合作其他非医疗用途。希望团队能够利用这套系统,提供全面方案,推动公平普及和去中心化的检测,协助建立世卫所提倡的高效和优质医疗体系。
浸大校长卫炳江表示,这个项目真实地展现了浸大科学家如何致力将大学研究转化至社会应用,这不单造福香港,更可令国家以至世界其他地方受惠。
在创新及科技基金“公营机构试用计划”资助下,该系统的临床评估已在两间公立医院,以及卫生署辖下的公共卫生检测中心进行。系统亦于内地的地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始进行监测研究,目标是开发一个监测系统,对季节性和区域性流行病原体的最新趋势提供警示,并对潜在的疾病爆发及早作出预警。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