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蒋 丰
12月16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参院预算委员会会议上的表态,再次把中日之间关于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的争议推向了舆论的前端。当被问及是否有意亲自视察这一敏感区域时,石破茂的回答既显谨慎又留有余地,称“现阶段并无具体计划”,但同时又强调了对现场情况进行直接确认的重要性,并未完全排除未来视察的可能性。
石破茂首相这个表态无疑反映了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复杂心态和策略考量。一方面,随着近年来中国船只“常态化”频繁出现在钓鱼岛周边海域,日本政府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国内舆论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强硬声音,要求政府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来“守护”这一领土。在这种情况下,石破茂作为日本首相,其言行举止无疑具有极高的象征意义和政治份量,亲自“视察”无疑将是对国内强硬派的一种回应和鼓舞。
另一方面,石破茂首相的谨慎态度也透露出日本政府在处理钓鱼岛问题上的微妙和棘手。钓鱼岛问题不仅是中日两国之间的领土争议,更涉及两国之间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严重的外交风波甚至军事冲突。因此,尽管国内舆论压力巨大,但日本政府在选择应对措施时仍然不得不考虑其可能带来的后果和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提出质询的日本维新会议员松泽成文使用了“侵略”这一极具煽动性的词汇来描述中国在钓鱼岛周边的活动,这不仅是对事实的歪曲和抹黑,更是对中日关系的恶意挑拨。事实上,中国在钓鱼岛周边的活动完全是在国际法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正常巡航和执法活动,旨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而日本方面却将这些活动视为“侵略”,无疑是对中国主权和利益的公然挑衅。
在此背景下,石破茂的表态虽然看似模糊,但实际上却是在寻求一种平衡和妥协。他既不想因为过于强硬的表态而激化中日矛盾,也不想因为过于软弱的姿态而失去国内民众的支持。然而,这种平衡和妥协能否真正奏效,能否为中日关系的和平稳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石破茂在钓鱼岛“视察”问题上的表态反映了日本政府在处理这一问题时的复杂心态和策略考量。然而,无论日本政府最终做出何种选择,都应该遵循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尊重中国的主权和利益,通过对话和协商来妥善处理钓鱼岛争议,避免将这一问题政治化、复杂化甚至军事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日关系的和平稳定发展,造福两国民众和整个国际社会。
(作者系香港新闻社日本分社总编辑)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