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固定陈列“根在侨乡——江门华侨华人历史陈列”恢宏大气、节奏清晰、色彩鲜明,吸引了不少游客参观。
江门是中国著名侨都,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以下简称“侨博馆”)是对外展示江门“侨文化”的生动窗口,也是江门市“侨都赋能”工程及打造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的重要载体。
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江门市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成为江门市首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广东为数不多的15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之一。侨博馆自2023年初开放以来,受到市民游客热烈欢迎,并随着良好口碑的传播,观众数量快速增长。
记者近日从江门市博物馆了解到,2024年以来,侨博馆共接待观众超90万人次,为弘扬江门侨乡历史文化,助力“侨都赋能”工程起到积极作用。
实现华侨主题陈列的创新与突破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赋予江门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的使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侨博馆升级改造,聚焦“根、魂、梦”这一主线,高水平建设侨博馆。
2023年初,侨博馆揭开神秘面纱。
这座目前国内最大、以最新学术视角解读华侨历史的主题展览馆,其固定陈列“根在侨乡——江门华侨华人历史陈列”由九个部分组成,展陈方案遵循“华侨世界、世界华侨”的定位,在设计布展中着墨于突出江门华侨文化的“世界性”。
“侨博馆在展厅设计、陈列逻辑以及展览的艺术表现、科技介入、观众互动等环节上均有一定程度的创新与突破,通过文字叙述、形象叙事、景观叙事,将博物馆展厅、展品、观众有机组合在一起。”江门市博物馆馆长高东辉表示。
2024年,该历史陈列获得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第二十一届(2023年度)全国十大陈列展览优胜奖。这是江门市博物馆自成立以来获得的展览最高奖项。
加强华侨文物保护研究展示
走进侨博馆,珍贵文物和展板资料,真实记述了爱国华侨郑潮炯“卖子抗敌”的故事。这些馆藏史料,不少是郑潮炯之子郑社心先生10多年来陆续捐赠,“希望家乡、祖(籍)国的年轻一代能够通过这些史料,学到‘有国才有家’的含义”。
这样的华侨文物和珍贵史料,在侨博馆有很多。
目前,侨博馆收藏华侨实物4万多件(套),包括五邑银信(侨批)、华侨护照等馆藏精品,让观众置身其中,仿佛在翻阅一部历史书。“侨博馆建成开放后,我们更加注重加强华侨文物保护研究展示,着力构筑侨文化重要传播平台。”江门市博物馆副馆长张一知表示。
2024年以来,在海外侨胞和各界社会力量的支持下,侨博馆华侨文物“大家庭”加入了不少“新成员”。
例如,1月,“Dean Lung”曾外孙黄畅泉伉俪来到侨博馆参观,慷慨捐赠珍贵资料,让更多人了解“Dean Lung”就是马万昌、了解马万昌为世界汉学研究作出的贡献;9月,夏威夷五邑海外联谊会秘书长梁迎雄捐赠文物,包括一份1850年10月5日的英国《伦敦新闻画报》剪报和一枚美国南太平洋铁路退休纪念别针;11月,陈垣外孙女赵汝谦捐赠了六封珍贵的陈垣亲笔手写家书和一些照片,等等。
助力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
侨博馆既是阐释华侨历史的综合舞台,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为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提供了有力支持。
两年来,不少侨胞陆续回到家乡江门,第一时间奔赴侨博馆,从中找到情感的共鸣。张奕是一名“80后”,在美国洛杉矶从事教育工作,积极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他说,侨博馆是一个很好的传统文化传播平台,集中展示了华侨华人历史文化,增强了海外华侨华人尤其是华裔新生代的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
据统计,侨博馆2024年已接待观众超90万人次。尤其是国庆节期间,接待观众数量约5.7万人次,其中日最高峰达到约8800人次,这也是开馆以来的日接待最高峰。从中可以看出,侨博馆的口碑与社会影响力正在快速建立。
乘势“三通道”历史机遇,必将有更多外地游客走进侨博馆,深入了解江门这座城市。
高东辉表示,接下来将积极融入“江门三点三精彩之旅”,发挥侨博馆国家一级馆品牌效应,提升服务,引流客源。同时聚焦“侨都赋能”“港澳融合”工程,通过文化引领、文化寻根、文化惠侨,在团结凝聚侨心侨力、华裔青少年夏令营、回乡寻根问祖等方面发挥“国字号”文化交流基地作用,助推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国家平台建设。(文/图 黎禹君)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