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研究小组部分成员。
(香港文汇报记者 杨盈盈)科技飞速发展,电讯和网络诈骗问题日益严峻,犯罪团伙利用新兴技术和老练话术设计诈骗陷阱,令受害人蒙受巨大的金钱损失及精神伤害。为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助理教授刘肖凡及团队,与电讯供应商中国联通携手,以创新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核心,构建网络情报系统,透过一系列先进算法与工具,对最新的行骗手法作出预警,构建全球诈骗案例资料库,提升市民警觉性。该项目去年在内地已取得初步成果,对诈骗手段分析效率远高于传统人工方法。团队亦已于香港开展工作,藉多模态数据,甚至可较警方早两三星期针对新型诈骗发出预警,又计划与香港本地电讯运营商合作推广,务求进一步打击犯罪团伙。
截至2024年11月,香港警方共录得40,470宗诈骗案,较之前一年同期上升8.7%。全球因为诈骗引致的损失金额高达1万亿美元,整个亚洲地区因诈骗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全球总损失的67%,涉款达5.4亿港元。
刘肖凡在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时表示,现今犯罪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支付方式的电子化,传统的偷盗抢劫大幅减少,但电讯诈骗案件却日益增多,成为当今全球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
搜社媒新闻纪录 析模拟案件
有见及此,城大与中国联通于2023年推出“科技引领,联通全球: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反诈治理中的新实践”项目,发起人刘肖凡表示,城大长期致力于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互联网、暗网及虚拟货币市场中的人类行为,而是次项目由中国联通提出合作意向,双方在互联网负面行为分析,以及网络安全领域各自深耕多年,积累丰富经验和扎实基础。
在城大媒体与传播系讲座教授周树华、副教授蒋莉、助理教授王小辉,北京师范大学计算传播学研究中心教授吴晔、许小可支持下,团队组织投入博士研究生和研究助理开展工作,并于去年完成第一期目标,构建一套情报系统,并开发出一系列先进算法与工具。
刘肖凡介绍,该情报系统主要通过实时收集和监测社交媒体、真实诈骗事件纪录及新闻数据库,结合大语言模型(LLM)识别新型诈骗手法,再总结其特点,从而建立全球诈骗案例资料库。系统还运用媒介心理学理论深度分析诈骗案件,精准刻画诈骗犯的行为模式、修辞策略及受害者的心理特征,以提升社会对诈骗的防范能力和公众认知水平。
针对香港情况,团队开始定期搜罗本地十大热门论坛中与诈骗相关的内容,通过大语言模型进行阅读与分析,从碎片化的对话中整理出有条理的诈骗手段。由于大语言模型具备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能处理多模态数据,因此成为了该项目的重要辅助工具,让团队能及时掌握诈骗动态,甚至比警方更早两至三星期发出预警。刘肖凡认为,仅依赖警方办理的案件去掌握新诈骗手段并不足够,因为有些受害者不想报案,导致警方对诈骗手段的掌握有所延迟。不过,许多市民会在社交网络上吐槽自身被诈骗的经历,因此通过人工智能实时监测社交媒体,就能有效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助内地电讯商精准过滤诈骗电话
他表示,项目此前已取得初步成果,对新型诈骗手段的分析效率已远高于传统人工方法,发出多次预警。另基于精准预警,相关技术也成功协助内地电讯公司更准确拦截大量潜在威胁,“电讯公司有时会错误拦截非诈骗电话,影响市民体验感;但随着技术进步,中国联通诈骗电话过滤系统在2024年精准度提高40%,误报率则下降50%。”同时,团队又联合中国联通在内地发送了15亿条公益短信,举办近4,000场反诈宣传活动。
是次项目于去年底的世界互联网大会获选为“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精品案例”。刘肖凡表示,未来团队将针对诈骗的各个环节,开发更加精准的技术手段,进一步加强社会预防和打击诈骗的能力。
各环节针对性防骗 缩小信息差堵漏
自2013年起,刘肖凡即专注于社会网络分析和虚拟货币反洗钱等领域的研究,与内地执法机构展开多项合作,今次与中国联通合作开展反诈治理研究,正是其研究方向的延伸。目前,项目组已与金融业、执法机关及监管机构展开交流,刘肖凡透露,下一步计划将大众传播学、媒介心理学、传统大数据分析和大语言模型等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针对诈骗的各个环节进行技术对策的研发,目标是实现更高效的诈骗预警、预防以及即时制止。
对有部分内地生来港读书时不幸坠入电话诈骗陷阱,刘肖凡认为,电话诈骗令不少内地学生中招,主要是因为他们对香港的法律与执法环境不熟悉,容易因两地信息差而受骗,“例如有人假冒香港入境处致电内地学生,声称其有入境问题。本地人通常不会轻信,但内地学生可能因不熟悉情况而上当。”
了解用户习惯 投放反诈资讯
针对这一现象,刘肖凡表示,现代的宣传推广方式强调深耕用户与需求导向,“要了解用户流程、精准对接目标群体的信息获取习惯,才能更高效地把反诈知识传递给有需要的人。”其团队计划运用算法的力量,制定个性化反诈宣传方案,通过内地学生常用的媒体渠道进行推广。
他举例说,现时小红书很大程度上已取代百度成为内地主流搜索引擎之一,众多内地学生来港前,都会在小红书上搜寻各类资讯。因此,与小红书上的升学账号合作发布反诈内容,就可帮助学生熟悉常见诈骗手法,缩小本地学生与内地学生的信息差,有望降低他们受骗风险。
刘肖凡提到,香港各大学校都有内地学生联谊会,他本身亦是理工大学“中国内地学生协会”的创会会长,希望可以利用这些最直接的触达渠道,向即将来港升学的内地学生进行反诈宣传。他强调,信息差是不法分子行骗的主要手段,针对性宣传能有效提升弱势群体的防范意识,为社会提供更安全的网络环境。
指漏洞层出不穷 反诈政策须加辣
刘肖凡的团队在“科技引领,联通全球: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反诈治理中的新实践”项目取得初步成果后,下一步是希望透过与香港各界合作,影响特区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以进一步加强全社会的反诈能力。
刘肖凡的团队在与电讯公司和警方合作的过程中发现,许多诈骗行为是利用电讯网络设计或管理上的漏洞而进行,例如来电显示名称服务,允许接收方的显示屏上显示来电者名称,而非电话号码,故其中一种典型的诈骗手法就是利用这一功能,伪装显示其他来电者的名称,以获取接收方的信任。
标准宽松 短讯“无#”难辨真假
刘肖凡特别提到,通讯事务管理局(OFCA)虽已提醒公众,只有“#”开头的短讯,才是已登记的短讯发送人,但没有“#”号又未必是假,市民并不清楚未有以“#”开头的名字到底是真是假。这些情况反映出本地对电讯商的管理方式相对宽松。
相比之下,内地的通讯管理部门拥有更强的监管权力。“香港长期以来受益于自由市场体制,但在涉及全港市民的公共利益问题上,政府部门也许可以将天秤更倾向于公众的一方。”
因此,刘肖凡的团队正筹备与本地电讯商和执法部门合作,并希望通过共同努力,影响不同政府部门制定更严格的政策,提升本地电讯网络、互联网和金融业的防诈漏洞管理,“要展示强硬的姿态,呼吁基础设施供应商切实执行防诈骗工作,堵塞漏洞,从源头上减少诈骗的发生”,而加强政策的严谨性和执行力度,将对本港整体反诈骗能力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