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香港 / 正文

从香港各界报道纪念许地山去世说起

1941年8月4日,许地山于香港去世。鉴于许地山对文学、艺术、教育、社会、宗教学等各个领域的杰出贡献,以及他在“五四运动”以来,热血报国,对新文化运动、抗日运动的卓越贡献,在他去世后,在香港的宋庆龄先生第一个送来花圈,以示哀悼。

文|杨仁飞

1941年8月4日,许地山于香港去世。鉴于许地山对文学、艺术、教育、社会、宗教学等各个领域的杰出贡献,以及他在“五四运动”以来,热血报国,对新文化运动、抗日运动的卓越贡献,在他去世后,在香港的宋庆龄先生第一个送来花圈,以示哀悼。香港的《华商报》《大公报》连续报道许地山去世及之后的追悼活动;远在重庆的《新华日报》、周恩来,第一时间刊发许地山去世的文章,《解放日报》《宇宙风》《实报》等各类不同立场的报刊陆续报道许地山去世乃是“学术界的大损失”。在教育部政务次长顾毓琇、作家冰心等人的大力推动、支持下,国民政府教育部发文褒扬许地山对国家、民族的贡献。而他生前的好友,师友、团体纷纷参加告别仪式与追悼活动以及发文公开悼念,其规模与影响仅次于1936年在上海去世的鲁迅与1940年在香港去世的蔡元培。

1941年8月21日,在香港大学孔圣堂举办许地山逝世悼念大会。

在一系列悼文、挽联、纪念文中,有些是受益于他教学、演讲、开导的学生们,有一批他的师友们,还有一批有共产党员背景或者曾一起参加文学研究会、左翼联盟与文协香港分会中的好友。

《许地山追悼会特刊》出版

《许地山追悼会特刊》是许地山去世后的一个多月中,由在香港的师友(叶恭绰、陈君葆、马鉴、叶启芳)、学生们以及许地山夫人周俟松撰写、编集而成,以全港文化界追悼许地山大会筹备会的名义编辑而成。

1941年出版的《许地山追悼会特刊》封面。

叶恭绰、张一塵、柳亚子均比许地山年长。在香港期间,许地山与他们交往甚密,曾与叶恭绰一起搞广东文物展,与张一塵一起推动新文字运动,对柳亚子在港关怀有加。因此,他们对许地山评价极高,其中柳亚子称“许地山与鲁迅先生一样,都是“五四运动”以来提倡新文学以致新文字的老战士”“香港的新文化可说是许先生一手开拓出来的”。而陈寅恪与许地山的父辈、本人均有交情,陈寅恪一家在港生活得到许地山的大力照顾,许地山曾力劝陈寅恪留在香港大学,所以陈寅恪对许地山甚为感激,对许地山宗教学研究极为推崇:“人事极烦劳高斋延宾客萧寺属文心力暗殚浑未觉,辞离相倚讬娇女寄庑病妻求药年时回忆倍伤神”。

同时,《许地山追悼会特刊》将当时已不在香港的郭沫若悼文收入,应该考虑到了郭沫若所代表的文坛地位与政治影响力,尤其是郭的文章里特别提到周恩来第一时间获悉许地山去世、与老舍交谈等情况,对许地山为文化斗士的评价,应该有重要的政治意涵。

茅盾(沈雁冰)与林焕平、王皎我,是见证许地山文学研究会文学创作时代的老友,其中茅盾1920年代初加入中国共产党,与许地山有很深的文缘,而茅盾在抗战岁月中一度在香港旅居办报,从事抗日运动,得到了许地山的大力支持。许地山在燕京大学与香港大学师友如叶启芳、张祝龄、陈君葆、马鉴也深情悼念许地山,其中陈君葆与马鉴是许地山新文化革命教育实践的最主要挡搭;杨刚、李镜池、张英、金应熙、李衍錡是许地山的学生辈,他们或是燕京大学的学生,或是港大的学生。因此《许地山追悼会特刊》反映了当时在港知识分子群体对许地山的哀思之情与对许地山作用的评价。

媒体对许地山去世的报道

1941年8月4日,许地山突然去世后,在香港有派驻记者的国家级通讯社《中央社》第一时间发出新闻稿。而《新华日报》则在第二天的头版转发《中央社》的通讯稿,《解放日报》也陆续刊登悼念许地山的文章。9月21日香港文化界举行隆重的追悼会后,《新华日报》又在9月24日刊登来自“中央社香港”的电讯:(中央社二十二电)我国十余文化团体,于二十一日午借孔圣堂追悼许地山,到各团体代表及各界名流七百余人,公推张一塵主祭,马鉴报告许氏生平事略……”

新华日报报道许地山去世的消息。

在香港,全程跟踪报道许地山死讯、追悼会、纪念文章最集中的媒体是《大公报》(香港版)与《华商报》。

《华商报》于1941年8月5日刊发“文化界老成凋谢 许地山先生遗体今午出殡”的消息。

《大公报》(香港版)创办于1938年8月13日,这家媒体办报特色是“文人办报”,公开主张“我们的报纸与政治有联系,尤其是抗战一起,我们的报纸和国家的命运几乎联在一起”。《大公报》文艺副刊先后由中共党员、燕京大学毕业生萧乾与杨刚负责,1941年12月13日香港沦陷前停刊。当时,《大公报》(香港版)第一时间报道许地山去世,在1941年8月5日第一版刊登“讣告”,在同日第六版报道许地山去世的详细信息:“香港大学教授许地山昨逝世今日正午入殓三时行告别礼燕大港大同学参加追悼”。8月6日《大公报》(香港)在第一版刊登周俟松率子女的“谢启”:“先夫地山教授之丧辱承诸亲友惠临执绋没存均感谨此鸣谢。许周俟松率子苓仲、女棥新燕吉泣启”。同日第八版《文艺》,刊出主编杨刚自己写的悼念长文“追念许地山先生”。1941年8月12日第八版《文艺》副刊发表郁青的悼念文章“许地山先生并没有死”。8月22日《大公报》副刊《学生界》刊登马鉴的“忆许地山先生”。9月21日第一版刊出全港文化界追悼许地山筹备会启事。

《华商报》于1941年8月5日刊发许地山在文学研究会的好友茅盾(沈雁冰)的悼念文章:“悼许地山先生”。

《华商报》是战时在香港兴办的红色媒体,由廖承志请示周恩来之后创办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宣传阵地,于1941年4月8日创刊,范长江担任社长,廖沫莎为编辑部主任。《华商报》于1941年8月5日刊发“文化界老成凋谢 许地山先生遗体今午出殡”的消息,并且在同版刊发许地山在文学研究会的好友茅盾(沈雁冰)的悼念文章:“悼许地山先生”。

许地山师友学生的悼念文章

许地山在港去世后,其治丧团队、许地山夫人收到来自中国内地、东南亚、香港等地师友的唁电、挽联、花圈无数,其中在港的宋庆龄第一时间送来花圈,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罗家伦发来唁电。1941年8月5日起,许地山的师友、学生在海内外报刊、专业杂志发表悼念文章,怀念这位博学勤奋、著作等身的学者,其中《大公报》(香港版)、《宇宙风》《实报》《民俗》刊发的文章最多,许地山在南洋时的好友,在燕京大学时的同学与师友、文学研究会的朋友们以及在香港一起工作的同事、学生,向海内外从各个方面展现有血有肉、鲜活的许地山。

1941年许地山去世后,香港各界送别许地山。

其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胡愈之、郁达夫等组织了隆重的悼念活动,各界侨团、文化界人士纷纷追悼许地山。因为许地山1913-1915、1926、1934多次途经新加坡,受邀为侨社、侨校作讲演。其挽词、挽联、挽诗,多为福建人在新加坡的侨社与学校所作,还有与许地山有交情、当时在新加坡的福建文化、教育界人士。这些悼念文章与挽联,在许地山日记遗失的情况下,成为后人研究许地山的重要文献资料。

徐悲鸿先生悼念许地山手稿。

1949年后,许地山的亲友们并没有遗忘许地山,陆续还有一些回忆许地山的文章刊发,其中有许地山长女许棥新、次女许燕吉的文章,有师友胡愈之、顾毓琇、冰心、罗香林等的文章,还有学生连士升、杨刚、雷洁琼等的文章。

许地山去世后,香港沦陷日军铁蹄下,他的好友叶启芳在1943年的回忆文章中说,“时世万变,出人意外,连许先生所安葬的香港柏扶林基督教坟场(即薄扶林道),已入了许先生生前所憎恨的日本军阀之中。”许地山痛恨台湾被日军占领,失去了自己的故土,他更是痛恨日本全面侵华试图吞并整个中国。他走出了书斋,成为一名文化战士,向日本侵略者宣战。许地山是“五四运动”及之后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与组织者,他留下不朽的文字,让后世铭记这位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民俗学、宗教学研究家。

责任编辑:马欣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