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陆扬的《独生独死—创造者》装置作品(香港文汇报雨竹摄)
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今日(28日)起,一连三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对公众开放。随着数码技术深度融入艺术创作,本届Art Basel香港展会中有不少用数码技术制作和展示的艺术作品亮相,比如香港艺术家麦影彤二(Mak2)、英籍艺术家艾玛·韦伯斯特(Emma Webster)和中国当代艺术家苗颖等融合数字与传统媒介的作品。特别的是,今年“艺聚空间”的策展人Alexie Glass-Kantor专门设置了名为“交汇”(Charge)的数字艺术展厅走廊,可以看见乔恩·拉夫曼(Jon Rafman)、王业丰、艾莉森·阮(Alison Nguyen)和陆扬等艺术家全新、大型的装置作品。
艾莉克西·格拉斯—坎托尔表示:“‘交汇’这一概念深深吸引了我,它不仅象徵着能量,更蕴含着动力。”他认为这些艺术家对技术的运用都经过深思熟虑,他们选择使用技术并非为了迎合潮流,而是一种创作的技术,“目前,数码技术已是艺术家创作和构思中不可或缺且无形的组成部分。我们期待看到艺术家们如何拓展数码技术的边界,这些创作将引领我们在思考、行动、工作、娱乐和连接世界的方式上,更深层次地融合数码技术。”
在“交汇”展厅走廊,乔恩·拉夫曼的装置作品《Signal Rot》重新构想了人工智能时代的电视媒介,他用AI技术生成音乐视频、动画和实验性内容,重新阐述MTV黄金时代;Silverlens画廊展出了美国艺术家James Clar的作品《Cloud Seed (Rain Window)》,该作品在4K屏幕上播放生成式视频,宛如一扇通向模拟户外空间的窗户,观众可以在屏幕中看到自己的倒影,而荧幕中滚动的雨滴则在表面汇聚、滑落,营造出自然与虚拟交错的视觉体验,让观众沉浸于雨雾交融的虚拟景象之中,引发人们关注自身对环境的影响与掌控。
陆平原融合数字与传统媒介
没顶画廊主理人Vigy介绍陆平原的拼贴作品《上上籤——石圣夜舞》,在上上籤系列中,这位中国艺术家将人工智能视为一种新的信仰系统,持续与其对话,如同向神谕求索理想答案。具体而言,陆平原输入指令,让人工智能生成全新的深化任务,再以中国传统技艺将其呈现,从而在古代信仰体系与未来可能的神话之间搭建一座桥樑。
Vigy表示:“陆平原在创作之初撰写多则艺术相关小故事,并将故事持续喂给多种AI工具。他不仅把自己创作的小故事输入其中,并对AI进行深入追问、与之持续交流,与此同时,他还把自己手工剪纸的图案扫描到AI系统,再根据这些内容生成新的图形。而在AI生出我们所看到的最终版本之前,已经生成了至少一百多个图案,在这些图形的铺垫下,最后他决定用中国剪纸和拼贴的传统方式来呈现。”
现在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都用AI进行创作,AI和艺术家之间会是一种怎样的关係?Vigy表示:“首先我认为不是替代关係,AI绝对不可能替代艺术家,因为艺术是有创作力和情感的,而这恰恰是科技手段所无法拥有的。我认为两者之间是互补关係,艺术家运用这些现有的科技的技术手段来帮助自己创作作品。”她认为,目前将AI运用在创作中所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艺术家只能使用这些现成的已经被大量使用的软件,因为艺术家不是软件工程师,他们无法自己开发出适合自己且自己绝对满意的创作软件,因此不能从源头上解决创作的问题,只能使用现成的软件不断进行调整磨合,最终生成自己想要的内容。因此,她认为AI在创作中目前还只是被“使用”,而没有到“共同创作”和“参与”的阶段。
另外,Vigy提到:“我认为目前中国艺术家对AI的使用还是比较多的,包括创作上直接应用,还有在收集资料、思考及整理创作逻辑的过程中都会使用AI。AI作为一种工具运用在艺术创作的前景一定是越来越普及的。就比如在智能手机出现前,我们都是用相机拍照,但现在随手拿手机就可以拍,科技的发展将会慢慢影响生活的每一步,也会慢慢影响艺术创作的每一步。”她认为,目前市场对AI的接受度很高。
德萨画廊本次于“艺聚空间”展区呈现艺术家陆扬的《独生独死—创造者》装置。作品由盲盒、LED牆、可弯曲LED显示膜、LED卷轴屏、布料等组成,将艺术家虚拟和艺术的化身——DOKU定位为主角、一个挑衅者。
画廊总监李晓艺表示,《独生独死—创造者》延续了艺术家2020年为“独生独死”项目创作的数字角色。而本次展览更着重以快闪零售及盲盒形式售卖NFT(非同质化代币)。每个盲盒5,500港元,共有108个。访客买下后,NFT便会即时在屏幕上播放。艺术家也在藉此反映当前艺术市场分销方式的改变,“包括传达大家对盲盒的看法及购入是如何和艺术市场结合的。”李晓艺指出,许多人都会好奇盲盒的内容,但艺术家也是希望人们在买下后再解开这个“谜底”。“其实盲盒经济也是在驱使人们的消费慾望。”
画廊本次也展出了本地观念艺术家麦影彤二的三联画“Home Sweet Home Backyard”,每一联都由不同人所绘,属五年前开始的“Home Sweet Home”系列。画廊本次也配合设置了一个挖金电子游戏,“大家参与越多,就越会提升画作的价值。就很像现在的社交媒体,大家不停地点讚、转发,像是上瘾一般的行为,最终受益的其实都是艺术家或开发者。”
(记者 丁宁 雨竹)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