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秋北
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大旱,全港存水量仅够维持43天。市民每4日仅得4小时供水,炎炎夏日中靠一碗清水加醋擦身度日;工厂因缺水停工,30万工友生计濒临绝境。在这严峻时刻,港九工会联合会(工联会前身)会长陈耀材先生挺身而出,联同香港中华总商会向广东省紧急求援。这份跨越罗湖桥的呼救,从广州直达中南海——周恩来总理迅即拍板:“东深供水工程由国家举办,列入国家计划,全力保障香港同胞用水!”从此,东江水成为香港主要食水来源。60年来,一泓清水润香江,东江水为香港社会经济发展和市民安居乐业筑牢根基,香港各界通过东江供水工程,切身感受到国家对香港的关怀守护、体悟到血浓于水的家国深情。
彼时新中国刚经历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尚在恢复期,但中央毅然拨出3,800万元人民币专款(相当于今日数十亿元),协调14个省市、60余家工厂优先生产设备,铁道部专列运输物资。周恩来总理更亲自审定“东线方案”,以八级泵站令东江水逆流46米穿山越岭,既解香港水荒,更惠泽沿途万顷良田。这纸饱含深情的批文,将“祖国是香港最坚强后盾”的真情铭刻在83公里输水线上。
清水背后是千万建设者的付出
时任广东省长陈郁,这位省港大罢工中走出的工运领袖,陈耀材会长宝安的老乡,深知香港同胞的苦楚。他率队踏遍东莞至深圳的崇山峻岭,在台风肆虐的工地喊出“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豪迈誓言。上万建设者以手挖肩扛对抗机械短缺,用血肉之躯搏击五次十级台风。年轻学子在施工中献出生命,移民含泪迁离世代居住的村庄,护林员穿破百双布鞋守护水源林……1965年3月1日,这条承载着民族深情的“生命水脉”仅用11个月便全线贯通,创下世界水利史奇迹,饱含祖国深情的东江水奔流入港,终结了香港严重缺水的历史。
当东江水首次奔涌至香港时,陈耀材会长站在落成典礼现场心情激动。这张珍藏于工联会档案馆的照片,凝固着两地同胞心手相连的历史瞬间。抚今追昔,我们深感香港的繁荣离不开一江清水,而清水背后是千万建设者的付出。
让青年饮水思源常怀报国心
6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对港供水工作,在政策、规划、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水利部会同广东省以对香港同胞高度负责的态度,着力做好对港供水各项工作。60年来,一代代建设者敢于创新、接续奋斗,先后4次对东深供水工程进行扩建改造,累计对港供水超300亿立方米,满足了香港约80%的用水需求,极大改善了香港同胞的生活条件,为香港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六十载春秋,东江水滋养着香港从制造业基地蜕变为国际都会。工联会始终铭记“饮水思源”的初心:我们组织青年赴河源万绿湖植下“思源林”,让“青年心·万绿情”的碑石与苍松共长;通过虚拟实境重现“楼下闩水喉”的艰辛岁月,让“无时点滴贵,有时莫尽洗”的深意得以生动呈现。
万里供水,涓滴关情。每一滴东江水弥足珍贵,都是同胞手足以血汗凝结而成的情义。因此,我们必须以行动守护,从节约用水到参与植树护林,让环保成为日常;以科技创新,支持跨境水资源管理,提升供水韧性;以教育传承,将东江故事写入教材,让青年铭记“共饮一江水”的根源,常怀报国心。
今日香江,维港灯火璀璨,海港碧水潋滟,与深圳水库的粼粼波光相辉映。当年市民敬献的锦旗“江水倒流,高山低首;恩波远泽,万众倾心”,恰是“一国两制”下同胞深情的生动注脚。让我们永志不忘,香港的繁荣从来与祖国血脉相连。继承东深建设者的赤子之心,守护国家安全,推动社会进步,建设好大湾区,这正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
愿东江之水长流,愿家国之情永续!
(作者系工联会会长)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