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4月14日电 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政策引领下,中国内地券商加速推进国际化战略,而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枢纽作用日益凸显。2024年,头部券商的国际业务表现亮眼,华泰国际、中信证券国际、国泰君安金融控股等机构营收同比增速均超40%,展现出强劲的国际化发展势头。
国际业务成增长引擎 香港枢纽地位巩固
2023年10月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对中资证券公司的国际化服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近年来,券商国际业务收入显着提升,已成为驱动头部券商迈向新发展阶段、开辟增长新空间的关键引擎。
数据显示,2024年华泰国际以200.63亿港元的营收位居行业首位,同比增长40.61%;中信证券国际营收达22.63亿美元,同比增长41.2%;国泰君安金融控股营收78.34亿港元,增速达46.13%。盈利能力方面,华泰国际净利润同比激增259%,中信证券国际和国泰君安金融控股净利润亦实现翻倍增长。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与券商的国际化布局结果。从“走出去”的角度来看,中国香港作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成为中资券商国际化布局的关键。据证券时报数据,截至2024年末,内地券商在港设立了35家子公司,全年协助64家企业登陆港交所,融资额达863.8亿港元,占市场总量的98.4%。此外,“跨境理财通”2.0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中资券商完善全球资产配置服务,2024年港股通交易金额同比增长64.9%,达11.2万亿港元,同比增长64.9%。
头部券商引领全球化布局 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中资券商不仅助力企业“出海”,亦推动外资“引进来”。2024年,外资通过QFII和沪深股通持有A股市值2.9万亿元人民币,占总市值3.4%。
在中国资本市场持续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中介机构承担着赋能中资企业全球化经营的重要职能。中金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企业‘出海’的金融需求来看,首先是跨境融资,包括中资企业境外股本融资、境外债发行、引入境外投资人等。券商应积极把握中资企业全球存托凭证发行、在境外证券交易所上市等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遇。其次是跨境财务顾问,包括跨境并购、战略合作等。券商要协助中资企业在海外布局过程中对接当地优质资源,为企业“出海”对接潜在战略合作伙伴。再者是人民币国际化相关需求,券商应进一步丰富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人与投资人服务,拓宽人民币资产配置途径,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2025年,券商国际化发展业务多元化趋势越发显着,头部机构正从单一投行服务向衍生品、财富管理等领域延伸,这也是券商打造国际一流投资银行的关键一步。面对“走出去”“引进来”双向资本流动的业务需求,证券业正通过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积极提高国际化服务能力,响应中国企业“出海”诉求,为企业在产业发展、资本运作、跨境并购、海外产业链投资布局等方面提供支持,协助客户通过多产品跨境资本运作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 (完)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