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麦萃才
香港作为成熟的经济体,过去10年GDP增长平均每年约2%至3%,增幅温和,与其他已发展经济体相若。香港的经济由四大支柱行业支持,包括金融服务业、贸易及物流业、旅游业和专业及工商业支援服务业,过去随着环球地缘政治的挑战和疫情的影响,这四大行业表现各有参差。例如在2020至2022年期间,香港旅游业受疫情影响几乎停摆,大量旅游业从业员下岗;虽然2023年开始复常,但访港旅客数目仍不及疫情之前。由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自2018年开始已对环球贸易造成影响,香港的贸易及物流业也受到掣肘,无论就业人数或行业对GDP的贡献比率均下降。专业及工商业支援服务业,或多或少也受到经济疲弱、环球贸易缩减而受影响。
唯独是香港的金融业在过去几年反而有良好的发展,现时金融业占香港GDP接近25%,居全球金融中心第三,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仍然牢固。若香港要进一步提升竞争力,让市民能够有更多高增值、高质量的工作选择,便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当中创科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便成为香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加强科研成果转化
近年特区政府已将创新科技列为重点发展方向。自香港回归祖国27年多以来,香港已建立了创科基地,包括科学园及数码港,也培养不少创科企业及人才。香港作为一个细小城市,却拥有5所世界百强大学,以城市计排名世界第一,大学之中亦有不少从事科研的教学及研究人员,他们所研究的课题也很前沿,部分更具有应用价值。然而,香港缺乏制造业,要把基础研究转化成商业产品或服务存在一定挑战。
香港的基础科研有深厚底蕴,也不乏世界顶尖大学,每年也产生不少科研成果,然而产业化比率较低。香港不少大学也有独立的知识转化部门,鼓励大学将科研成果产业化。惟现时做法是以大学为单位,各自为政,若果由一个机构作出统筹,专职搭建技术授权、专利交易及测试平台,打通由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成效会较大。
对于业界而言,很难清楚每一间大学的科研成果,以及有哪些可以转化为产业。如果有一个统一平台把各大学的最新科研且具备市场化的成果向业界展示,让有兴趣的企业提出合作,那么就能够提升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比率。
加大科研投入
目前,香港的研发投入相对偏低,在2022年只占GDP的0.99%,新加坡则是1.8%,亦远低于深圳的5.49%。香港的经济结构以服务业为主,制造业只是占很小比例,而在研发的投入亦分为私人及政府两部分。正因为制造业占香港经济的比重不大,所以私人的科研投入便会较少,如要加大科研投入,特区政府的参与便显得重要。
现时香港有创新及科技基金,但审批程序仍然繁琐,故应优化流程,让初创企业可尽快获得资源,加快企业的发展速度。例如新加坡是以“先拨款、后审计”的模式,加快初创团队取得资源,使其在竞争之中获得优势。以人工智能(AI)为例,其市场竞争相当激烈,若AI应用能早点推出市场,便能取得先发优势,抢占市场。当然,“后审计”也可能出现问题,包括一些已获批拨款的企业可能不符合资格,以及违规使用资金等。但是,要支持创科发展就一定要有容错思维,关键是把这些问题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
此外,要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资,税务诱因亦很重要。一些国家有研发税务抵免制度,例如韩国的企业若投资当地大学科研项目,可获得税务宽免,刺激私人投入,并促进业界与大学的科研合作。
而且,香港作为金融中心,融资能力是不容置疑,无论本港抑或内地的创科企业,都可以透过香港这个平台筹集资金。港交所多年前已修订上市规则,容许生物科技及创科公司能够以较宽松的模式上市集资;近年香港在绿色金融也有长足发展,无论是在绿色债券或是绿色贷款方面,都位居亚洲前列。香港可以利用国际资金池的优势,发展绿色科技债券、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等,为创科企业提供更多融资的渠道。
与内地优势互补
特区政府近年大力推进北部都会区建设及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发展,希望能够把创科做大做强,为香港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但本港产业结构较为单一,过去数年的人才流失和有限市场规模成为发展创科的绊脚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特区政府的创新思维以及政策配合。香港背靠祖国,位处粤港澳大湾区,可与内地城市进一步融合并在创科方面进行优势互补,将香港定位为科技服务中心,积极扮演“超级联系人”的角色。
以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发展为例,香港市场规模较小,在日常经济所产生的数据亦有限;内地有14亿的庞大人口,每天产生天量数据,为训练AI模型供应丰富优质的原料。要使人工智能模型愈加精准,投入质、量并重的数据就很重要,香港与内地的数据能否跨境则成为关键。既然港深两地在河套有合作区域,可以考虑将这地区发展成为数据特区,通过探索大湾区内科研数据跨境流动的规则,总结有关数据流动的经验,再制定成跨境流动规则,把河套合作区发展成为国际数据合规服务中心。
(作者系香港浸会大学副教授)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