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香港 / 正文

穆家骏:东江供水“平靓正”背后的家国叙事

今年是东深供水工程通水60周年。这条跨越山海的蓝色动脉,自1965年建成以来,累计向香港输送逾260亿立方米的清洁水源,相当于注满1.5万个西湖的生命之水。

东江水在过去60年源源不绝供港,是香港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强大后盾。

文|穆家骏

今年是东深供水工程通水60周年。这条跨越山海的蓝色动脉,自1965年建成以来,累计向香港输送逾260亿立方米的清洁水源,相当于注满1.5万个西湖的生命之水。不过,近日网上出现一些论调,如“香港连水都要靠内地供给,没有内地连水都喝不上”“香港买东江水从来都不是‘免费午餐’,所以在商业社会亦无需感恩”云云。必须指出,这两种观点各走极端,均不可取。

东深供水工程自1964年启动以来,历经三次扩建和一次改造,总投资远超初期的3800万元拨款。以1963年中央财政支出计,占当年全国支出超过百分之一。建成后,工程运营方粤海水务虽以市场化模式运作,但水价始终未完全按纯市场逻辑定价。

比如,香港支付的东江水费长期低于国际同类项目的市场价,且未计入国家在防洪、生态保护等领域的隐性投入。这种“便宜”,本质上是国家通过财政补贴、政策倾斜和国企社会责任承担实现的战略性让利,旨在保障香港民生稳定,体现“一国两制”下的特殊关怀。

若仅以经济成本衡量,东深工程或许“亏损”,但其社会效益远超金钱计算。工程解决了香港70%至80%的淡水需求,支撑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更在数次旱灾、台风中成为“定海神针”。与此同时,工程通过封闭输水管道、现代智慧化管理,将水质提升至国家Ⅱ类标准,兼顾生态与安全。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是经济学铁律,但东深供水工程以国家意志突破单纯的市场逻辑,用“便宜”水价书写了一部家国同心、血浓于水的史诗,用广东话说就是足够“平靓正”。该工程的价值不仅在于水,更在于传递了一种理念:在国家战略与同胞福祉面前,某些“成本”可以被重新定义——这是中国式现代化下“一国两制”最深情的实践演绎。

(作者为全国青联委员、湾仔区议员)

责任编辑:马欣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