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4月21日电(香港中通社记者 陈卓仪 谭畅)打卡、city walk,成为内地游客近两年在香港旅游的新方式,一些酒店餐饮业界认为“打卡”消费额没有以往那般旺。但观察游客的消费模式,不难发现打卡也能衍生很多周边消费,只是渠道和模式已经转变。
旅游是非常具有个性化的产业,香港人爱外游,特别偏爱“食玩买”的模式;而欧美游客则偏爱度假式的旅游模式,因此邮轮这种方式美国市场占据了全球的一半。而中国内地游客的旅游模式是偏体验式的,特别是年轻群体短途港澳游更有此特点。
去年内地赴香港游客占整体访港游客70%以上,打卡、citywalk成为主流,游客不爱买名牌包不去高级餐厅了。不少媒体也会将以往购物天堂跟现在的游客消费作对比,认为香港要加油让游客消费。
事实是,游客会因为沉迷打卡,而变得不再消费吗?
美团文旅行业总经理、文旅研究院院长路梦西近日在一个论坛上指出,旅游业从业者过去十几年来一直会困扰于旅游收入统计,和当地消费整体GDP的占比争论。相信随著统计口径的完善,会发现打卡所能拉动的当地消费,包括外卖等更多领域。
她分析,内地访港的游客中,约有七成人的手机装有美团及大众点评这样的国民级App,而一笔旅游订单,会带来7笔以上外卖这一类泛旅游消费服务。以香港版美团“Keeta”为例,最大的用户群体其实不是本地居民,而是外地游客。“他们把在内地用美团的习惯带到了香港,带到了目的地区。外卖并不会和酒店的高端餐饮带来竞争,反而是整体餐饮市场的繁荣。”
对比内地城市的打卡更爱去网红餐厅网红酒店,香港旅游市场更趋向“生活化”,比如末日飞车、大巴站牌等。香港紧凑的街头小巷,不用打造就是一幅电影布景,放下取景框就能出片,这本身就是一个卖点,起码能先成功让人来。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2023年初疫后通关以来,旅游模式转变已经持续近两年,消费是否真的毫无起色呢?
根据旅发局发布访港旅客入境旅游相关的消费报告,2024年内地过夜旅客人均消费跌23.7%,至4958港元,其中,在港购物消费跌18.3%;值得留意的是,娱乐消费增长61.3%至41.9亿元。
从数据对比来看,娱乐消费增幅,远大于购物消费的跌幅。诚然,随著全球网购的便利,香港购物吸引力不如以前,这是一个很好的转型契机。
城市景观是免费的,街景打卡不用花钱,但娱乐是有情绪价值的,如看一场演唱会、欣赏毕加索画作、打卡一家博物馆,这些特点将是香港发展打卡经济的最佳触角。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