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香港 / 正文

邓肇峰:完善策略定位 加快低空经济发展

香港低空经济监管沙盒本质上是“在限制中突围”的政策实验。其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将本土场景实测经验转化为区域协同与制度输出的杠杆。

文|邓肇峰

特区政府近期启动“低空经济监管沙盒”首批试点项目,笔者日前亦随沙田区议会考察了科学园白石角和马鞍山海滨长廊的无人机升降点。该项目标志着香港低空经济发展已进入实质操作阶段,既回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同时探索高密度城市的制度创新路径。

引用内地先行经验

监管沙盒核心在于通过限定场景实测,平衡创新与风险。首批38项试点涵盖物流配送、紧急救援、维修检查及基建监测等领域。例如,物流公司计划以无人机配送药物至南丫岛等离岛,大学则负责建立无人机噪音数据库。这种“场景切割”策略既针对香港独特都市地貌设计应用方案,亦能为法规修订提供实证基础。

然而,现行《小型无人机令》对重量和飞行范围的限制已难适应沙盒内复杂操作需求;尽管特区政府承诺分阶段修例,惟法规滞后可能拖累创新进程。另外,社会对私隐侵犯、噪音滋扰和空中安全的疑虑,仍需透过透明沟通化解。新加坡《联合早报》曾质疑香港楼宇密集环境下的物流配送或引发安全争议,而近期多场无人机表演因电离层干扰临时取消,更凸显技术稳定性不足的风险。若沙盒仅聚焦技术测试而忽视公众参与,恐削弱社会支持度。

香港推动低空经济的优势在于国际化的法律体系、基建资源和优越的区位条件。特区政府有意将沙盒经验转化为“制度输出”资本,行政长官李家超多次强调香港须在新质生产力领域引领未来,并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合作打造“跨地域低空经济走廊”。此定位呼应了学界倡议的“高密度城市治理范本”构想。不过,香港的“制度输出”目标面临双重挑战。

首先,本地实验须与内地先行经验有效衔接。深圳已透过“低空智能融合测试基地”推动跨城物流并立法支持无人机配送;广州则以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为核心,发展城市空中交通。相比之下,香港沙盒仍处于场景验证初期,规模有限(仅38项),若不借镜内地规模化应用经验,进行重复的研究探索恐费时费力。

打通机制对接完善法律规划

其次,区域协同须突破空域分割与法规差异。尽管粤港已成立“低空产业联盟”并规划跨境飞行试点,但两地现行空域管理规则迥异。内地将低空定义为“垂直离地1,000米以下”,香港则未明确定义;内地允许无人机在部分区域超视距飞行,香港则严格限制。现时香港需要有顶层设计的机制对接,使“大湾区低空经济走廊”得以更切实执行。

基建布局方面,马鞍山与白石角海滨的无人机升降点展示特区政府推动基建的实践行动,但相较于深圳“低空经济公共基础设施小微服务站”整合物流、巡查、救援的多功能设计,香港设施仍显零散。5G网络覆盖与卫星定位系统稳定性将直接影响无人机大范围应用的可行性。此前国庆无人机表演因电离层闪烁取消,已暴露香港在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抗干扰技术上的短板。

法规层面,特区政府“分阶段修例”策略虽务实,却可能难以应对技术迭代速度。现行修例重点在放宽超视距飞行与扩充无人机重量级别,但对数据安全、保险责任及事故赔偿等衍生议题尚无细则规划。

从实验到输出,关键在于基础建设与法规动态化。要实现从“场景实验”到“制度输出”的战略布局,香港须解决基础建设缺口与法规体系适应性两大问题。特区政府规划沙盒后续步骤包括修订法规、部署低空基建及与内地对接等。国家《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已明确划分监管责任并建立统一飞行服务平台。香港如想成为制度范本,须引入“暂行条例”机制,允许特定场景豁免现行法规,同时设立跨部门监管机构统筹技术标准与风险评估。

香港低空经济监管沙盒本质上是“在限制中突围”的政策实验。其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将本土场景实测经验转化为区域协同与制度输出的杠杆。短期而言,特区政府须强化沙盒的“双向学习”功能,包括向内地借镜规模化应用经验,同时向外输出高密度城市治理方案。长期而言,要将低空经济嵌入香港国际化定位,参与全球无人机标准制定,发展航空争端解决服务。唯有如此,香港方可更有效成为“规则制定者”,实现“智慧天空”愿景。

(作者系沙田区议员、新界社团联会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马欣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