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4月25日电 全球商业航天产业正加速成长,成为大国竞逐的新焦点。中国商业航天产业近年来驶上快车道,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成为崛起的“新星”。2025年,中国有多款可回收火箭计划首飞,比如卫星方面,千帆星座等巨型星座持续发射升空,小卫星需求爆发式增长。据预测,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今年将突破2.5万亿元。
多地政策发力 提升产业化规模
4月24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联合印发《上海市关于加快培育商业航天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提出,到2027年,上海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力争达到1000亿元左右。
《措施》提出,发挥市级科技重大专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协同创新等专项资金协同支持作用,给予商业火箭、卫星、终端及配套关键核心产品研制一定比例资金补贴,最高达3亿元,加快提升产业化规模。支持企业高端化智能化升级,提升批量制造能力,对企业购置设备、软件等投入,按项目总投入10%给予支持,最高达1亿元。对企业开展科技攻关、产业化项目建设的银行贷款,按照支付利息的最高50%给予贴息支持,最高达1500万元。支持火箭、卫星等领域智能工厂能级提升,按照评定能级分类支持,最高达1000万元。
自今年3月5日,商业航天再次被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商业航天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北京、上海、湖北、重庆、广东、海南等多地发布政策,加码推进商业航天发展。4月21日,四川省审议通过《四川省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30年)》,强调发挥四川卫星发射条件优越、航天产业基础扎实、应用场景丰富等综合优势,推动全省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
商业航天市场今年将突破2.5万亿元
2025年,中国有多款可回收火箭计划首飞,比如卫星方面,千帆星座等巨型星座持续发射升空,小卫星需求爆发式增长。据预测,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今年将突破2.5万亿元。
2015年被业内称为“中国商业航天元年”,首次提出鼓励社会资本步入航天领域。此后,蓝箭航天等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相继成立,一批创业者涌入这一新兴领域。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迎来爆发“奇点”。其首次作为“新增长引擎”写入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和行动计划,加码布局商业航天产业。
在上海印发的《措施》中提及,到2027年,上海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力争达到1000亿元左右。标志性产品产业化规模放量,商业火箭总装制造能力每年100发、商业卫星智能制造能力每年1000颗、应用终端批量制造能力每年100万个。产业链发展集聚度提升,箭、星、网、端配套体系完善,集聚火箭、卫星、星座、终端链主,带动培育300家左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重点打造商业火箭特色产业园、商业卫星及终端特色产业园,形成“箭星网端”联动发展格局。
华龙证券研报信息,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正式迈入规模化应用新阶段。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商业航天首次以“安全健康发展”为方向,强调技术突破与规模化应用,标志着商业航天正式迈入规模化应用新阶段。(完)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