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香港 / 正文

梁文闻:以创科重塑港浙合作新范式

面对全球科技竞争与地缘政治挑战,香港需重拾这种“互补共生”模式,将浙江的创科爆发力与自身的金融、制度优势结合,构建新质生产力。

李家超日前率团深入浙江省的杭州、宁波等科创重镇。

文|梁文闻

回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宁波商帮”为代表的江浙商人,凭借资金与技术积累,在香港创办了不同领域的标志性企业,奠定香港工业、商业、制造业的基础,将香港从转口港转型为亚洲制造中心。如今,面对全球科技竞争与地缘政治挑战,香港需重拾这种“互补共生”模式,将浙江的创科爆发力与自身的金融、制度优势结合,构建新质生产力。从行政长官李家超近日率团深入浙江省的杭州、宁波等科创重镇,并将“创科发展”置于访问的核心议程来看,便能感受到个中微妙之处。

浙江省近年以“产学研”协同创新驱动科创发展,其核心在于打通“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以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为例,该平台聚焦物质科学、资讯科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领域,6年间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与创业家,形成“实验室成果直通生产线”的闭环。为人熟悉的“杭州六小龙”等科企新贵 —— 强脑科技的脑机接口技术、宇树科技的仿生机械人,均源自高校实验室与产业资本的深度融合。

这种模式与香港的“基础研究强、产业化弱”形成强烈对比。香港虽有5所全球百强大学,但科研成果转化率仅有约15%。此外,尽管政府提出“新型工业化”战略,但初创企业仍面临市场规模小、产业链不完整的瓶颈。因此,从浙江的经验显示,政策需精准匹配产业需求:从税收优惠到场景开放,从简化审批到“耐心资本”培育,方能释放创科生态的活力。

人才是第一资源,特首李家超此行另一个重点是关注人才与技术的双向流动。浙江大学是世界级理工类顶尖学府,也是“高才通计划”合资格院校,已有逾4000名毕业生赴港发展,成为香港创科生力军。此举呼应历史上的“宁波帮”模式,但内涵已从“资本迁移”升级为“智力迁移”。未来,香港可进一步借镜浙江的“人才磁铁”策略:例如杭州通过住房补贴、创业基金与国际化社区建设,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

在技术合作层面,两地可共建“跨境产学研平台”。例如,香港的临床试验能力与浙江的数字医疗技术结合,可加速创新药械的国际认证;浙江的半导体材料研发与香港的微电子研究院对接,有望突破“卡脖子”技术。此次签约的12家浙企中,创新科技与物流企业占比过半,反映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的独特价值——既能助内地企业规避西方围堵,又能引入国际资本与标准。

昔日,“宁波帮”以实业兴港;今日,浙江科创力量将助香港完成从“金融中继站”到“国际创科中心”的跃升。这种传承与创新,正是“一国两制”下区域协作的生动注脚。李家超此行不仅是两地技术与产业的对接,更是一场跨越历史与未来的对话——昔日江浙商人带动香港工业起飞,今日浙江的科创经验则为香港的转型提供借鉴。这种从“资本输出”到“知识共享”的转变,标志着港浙合作迈入新阶段。

作者为时事评论员、前传媒人

责任编辑:马欣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